传统技艺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传统技艺包括:长衫、剪纸、陶艺、年画、皮影、变脸、刺绣,等等⋯⋯这些传统技艺都蕴含大量中国文化色彩,不少技艺项目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到了这年代传统技艺逐渐息微,以下将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些中国传统技艺,让更多人认识。
舞狮
舞狮是一项古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表演艺术。它起源于中国,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这项艺术形式通过一对狮子的模型,由人们穿戴,用协调的动作和音乐表达出优雅和力量,向观众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表演通常由一个狮头和一个狮身组成。狮头由木头或纸漆制成,外形栩栩如生,拥有眼睛、耳朵、胡须等细节。狮身则由一块长条的布料组成,由二人扮演表演者之一,跳跃、穿梭在观众之间。
整个表演过程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舞狮表演者戴上狮头后,以手持长者梆和铃铛作为音乐器乐,与狮身表演者共同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他们优雅地展示狮子的奔跑、跳跃、站立、踩踏等动作,时而蹦跳、时而滚翻,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和陶醉感。
其他有关文章/影片
港式长衫
长衫源远流长,是中式服装之一,有男装和女装之分。女装长衫,又称作“旗袍”,一般认为是从清朝服装演变而成的一种服饰。至1920年代,女性的服饰受到政策、文化和社会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女性渐渐摒弃上衣下裙的服饰,穿起了袖子和衣身宽松的“倒大袖旗袍”,类似清朝的长袍。发展至1930年代,这种服饰在上海风行一时,形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上部渐趋合身,底摆和袖子的长度也经历多番改变。
香港受到这股时装潮流的影响,女性同样开始穿上长袍,在本地多称为“长衫”。1940年代末,大量上海裁缝师傅来港执业与授徒,更融合西式裁剪方法,形成香港独特的长衫制作技艺。香港的中式长衫昔日原是妇女的日常服装,现时已成为重要场合的优雅衣着。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中是宗族长辈的身分象征,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其他有关服饰设计文章/影片
剪纸
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彩绣
彩绣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
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皮影戏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于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 9 变;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