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堪折直须折」,我的梨树不开花;既然梦想无花,懒折枝,托着头,故花瓶一直空着。
曾经喜欢音乐剧,达到迷恋级别。我像刘姥姥,音乐剧就像大观园,这地方充满巧妙。《红楼梦》中的姥姥,滑跤倒地,尚可爬起来,我怕投资音乐剧後,会损兵折将,崩坏不起。三十多年来,音乐剧跟我不断擦身而过。吔,是它引诱我的。
音乐剧来自外国,叫musical theatre或musical,早期译为「歌舞剧」,更贴切。纯艺术人说:「哼,炒杂碎,音乐丶歌唱丶舞蹈丶话剧丶杂耍丶特技,共冶一炉,像新界的『盆菜』,叠架横竖,不矜贵。」观众说:「错,一张门票,换来多款舞台甜品,总比艺术苦茶好。」
香港的舞台艺术活动,大部分是政府出资。我为政府服务二十多年,主责协助「派钱」,那好意思拐过弯,反问政府拿钱做艺术,如果用自己和朋友的钱,当然要考虑市场,所以,我归纳musical为「市场艺术」。这也好,如果成功,像《歌声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从1986年首演到今天,演出城市超过150个。我心目中的musical要「叫好又叫座」,虚荣误我。
老婆是别人的漂亮,作品是自己的好。歌剧(opera)蔑视音乐剧:「你们歌曲的难度跟歌剧没得比!」粤剧批评:「我们的功架要苦练数十年,你们只把戏剧演员拉上台,便是音乐剧!」音乐剧对着香港名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则说:「你们在话剧放入流行曲,不入流,只算music play(音乐话剧)!」
艺术界,热衷於「正名」,对表演形式,严格归纳,但是,艺术的表达,是否真的需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大约二十年前了,香港演艺学院开办了一个「音乐剧文凭课程」,老师是Mohamed Drissi,当时,课程在舞蹈系下面,但课程突然要取消,因为有意见认为musical没基础「独立成家」,亦不必刻意培训音乐剧人才,Mohamed於是去外面开了一间叫「The Hong Kong 3 Arts Musical Institute」,可惜的是当年的毕业生没有出路!
最近,康文署主办《我们的音乐剧The Originals》节目,高世章任音乐总监,香港小交响乐团演奏,还有四男四女的演员,既唱且演,向香港过去四十年的音乐剧目致敬,音乐由高世章「敬老整容」;我一面听,一面百感交集,那些都是美丽回忆,当年同看的亲友,有些已离世,人都走了,但甜茶未凉。高世章和他的填词搭档岑伟宗,好像七十年代乐坛作曲和填词的「绝配」顾家辉和黄沾,他们不遗馀力推动香港音乐剧,叫人感动;但是,有规模的音乐剧,花费不菲。高世章在台上呼吁:「希望有钱的商界参与其成!」
粗疏来说,音乐剧有六大品类:
一丶点唱机音乐剧(jukebox musical) ——歌曲不是原创,只是把现成的歌曲放在一起,从市场学来看,因为歌曲已有卖点,容易找观众。高志森常用这个方法,包装梅艳芳丶张国荣等的名曲。
二丶文本音乐剧(book musical) ——先有话剧剧本,再加音乐及填词配合,出现一个以戏剧为主的音乐剧,这方式在香港较为流行,如《一屋宝贝》。
三丶原创音乐剧(original musical) ——所有决定由音乐总监omakase(「厨师发办」),有些剧作家不悦,觉得主动权被音乐夺去。
四丶乐与怒音乐剧(rock musical) ——音乐以流行原创音乐为主,特别是rock and roll或电子音乐,创作者未必是一个人,可能是一队乐队或一群作曲家。最着名的是《Jesus Christ Superstar》(万世巨星)。
五丶概念音乐剧(concept musical) ——他们多是抽象表达,故事性不强,探索一些人生或宗教议题。这些冷门形式,在香港并不流行。
六丶杂锦音乐剧(revue或compilation musical) ——同样是故事性不强,但revue以娱乐为主,有歌舞表演,甚至「栋笃笑」,拉杂成军。2019年,歌星林子祥在红馆搞了一个《LAMUSICAL》,算是这类东西。此外,李居明的搞笑《粤剧特朗普》,可算是这种musical?
香港过去的四十年,musical的路又是如何走过来?
(一) 「歌星自演音乐剧」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初期,娱乐界的歌星,在外国看了音乐剧,心怀抱负,用私房钱以自己为主角,搞唱和演於一身的创作。当时年纪小,没有看过1972年潘迪华的《白娘娘》(很有气质的男主角鲍立最近病逝)丶1982年罗文的《白蛇传》亦未看过,他1984年的《柳毅传书》,有幸欣赏,它以广东小曲为主,坦白说,没有惊喜,虽然认真,但是像电视台的歌舞制作。
(二) 「西剧中演」
简单的制作方法,便是搬外国的musical,将价就货,由本地演员用英语或广东话重演,观众可望饼充饥,演员戴金色假发,看似「习作」,最常见的是《The Sound of Music》(仙乐飘飘处处闻),因小朋友爱看。
(三) 「歌唱话剧」
先弄好话剧剧本,然後按照需要,加进歌曲,好处是音乐处理容易,也不用聘请大乐队,香港最强是这方面。着名作品有《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丶关於小明星一生的《星海留痕》丶《容易受伤的女人》。
(四) 「小剧场原创」
年轻人,充满野心,走在一起,用有限的资源在小剧场,以音乐剧发挥自我。最成功是一铺清唱乐团的《大殉情》,讲历史风流人物,哪个的殉情最动人?进念曾有《瞽师杜焕》,讲南音老师的感怀身世,科技加上音乐,很有深度,可否看作concept musical?我极支持「小剧场」的东西,具无限可能性。
(五) 「音乐剧演唱会」
有些音乐剧,在体育馆或球场进行,上万的观众,坐在「巨无霸」场地,戏剧效果无法发挥,像看演唱会吧,舞台的效果没有剧场感,票房成绩好的有张学友的《雪狼湖》丶失色的有吕良伟演的《风云》。
(六) 「专业班底音乐剧」
1994年,第一出制作认真,台前幕後都是演艺专业,正式在剧院公演的音乐剧诞生了,它是演戏家族的《遇上1941的女孩》,讲日军逼近香港的故事。多年来,这类大制作不断,有《顶头锤》丶《四川好人》丶《大状王》丶《一水南天》等等。
对於香港的「大制作」,最头痛是制作费还是不够大,於是,只变成「似巨作」,而台前幕後的其他元素,仍未达到真正顶级,看的时候,感受到专业们的用心,但是,成绩并非事从人愿,离开剧院,总是有点壮志未酬丶尴尴尬尬的难受。
文初,我说和音乐剧不断的「擦身而过」,回想起来,都是本人的遗憾。我是理性的,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随便「脱衣服,跳进去」。
在这里,分享我的故事,也说明了香港musicals所面对的困难,及要改善的组件,希望同行不要放弃宏愿,终有一天把香港音乐剧出口。
(一) 缺乏资金
香港音乐剧的一位功臣潘光沛,才气横溢,是我的大学同学,一年多前,他离我们而去,留下大堆未发表的好歌。在1994年,光沛找毛俊辉执导他的音乐剧作品《风中细路》,当时资金不够,他找我投资一小笔,我答应了,完show後,他拿那笔钱还给我,说:「幸好没亏没赚!」後来,才发觉原来《风中细路》亏了钱。
香港的大多数商人,以回报为先,他们不会支援艺术。找不到「金主」是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有看头的,可以出口的musical,没有数百到一千万的制作费,很难精致,因为观众期待世界级水平,会说:「台丶灯丶声丶演员丶服装丶乐团丶音乐丶剧本,通通给我一流的!」
没有羊,那有羊毛?
(二) 缺乏long run场地
大概2002年吧,高志森和我聊天,说油麻地逸东酒店商场内的戏院快关门,可否一起找有心人,然後说服地产商,把它改装成剧院,因为香港不像纽约和伦敦,没有私人音乐剧院,可以让剧目演出一年半载,而政府的场地,只容许短期租用。大型的音乐剧,投资高昂,如未能「长演」(long run),便没法回本。
结果呢?高志森上个月给我电话:「我收拾东西时,发现了陈年的建议书,藏有你的相片,都没用了,我寄回给你吗?」
(三) 缺乏「声色艺」人才
日本巨人级的「四季剧场」,专演音乐剧,成立於1953年,每年演出超过2000场,在2005年,创办人浅利庆太(Keita Asari)想在香港成立剧院(浅利老师在2018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他找我做顾问,当年的负责局长何志平热爱艺术,他想支持浅利这构思,於是,我陪同局长去东京参观四季剧场。在新桥的办公室,浅利喝了一口绿茶:「音乐剧来说,西方演员最powerful,无论唱丶演丶跳俱佳,我们日本的也相对薄弱,所以,如果香港要提高演员的水平,要从你们内地引进新人,未来亚洲最powerful的演员,应该来自中国。演员,要有竞争才有进步。」已故国家艺术大师红线女在香港和我们交流:「顶级演员要声丶色丶艺全,在台上才有魅力。」Musical演员要「声色艺全」的,想来想去,也找不到几个,目前,郑君炽和罗敏庄算是「吸睛」的,但是,如果要「声色艺」全,还加上票房号召力,恐怕凤毛麟角?
(四) 缺乏好剧本
导演邓树荣和我谈合作音乐剧,嘴巴都动了十多年,还是找不到理想的题材和剧本:太epic(大时代)的,有点老套;太heroism(英雄主义),叫人发奋向上的,又觉八股;纯粹轻轻松松的,意义不大;卖弄「本土情怀」,觉得矫情。一直丶一直等待好剧本,最近有甚麽「李小龙传」丶「大澳人家」丶「张爱玲之恋」等建议,我的信心都不大。
(五) 缺乏市场推广专才
音乐名家梅广钊说:「音乐剧没有动听歌曲引起关注,很难叫座!」我的老师吴雨说:「不是歌曲好,剧便会走红,背後都是精心策划的marketing!」在外国,没有一个大型音乐剧,会打算只演数十场(在香港,音乐剧要演超过两周,也有难度),外国的市场策划,目标把musical「长演」起码一两年,这样,市场推广费用,将会是大数目!
假设一个「超级」音乐剧,打算在香港先演一个月,然後跑大湾区,加起来,共一百场,你以为那麽容易卖票吗?没有好的市场推广,要卖十场也不容易,可惜在香港做大型表演艺术的推广人才,寥寥可数。我面见过一些推广公司,其实只懂公关,叫你花钱卖广告丶搞活动,这是很「低手」的市场策划,连什麽「4P理论」丶「Push & Pull」丶「Micro-segmentation」也不懂,要靠他们去创造票房,而且还要精於香港和内地市场的,真的海底捞月。
(六) 缺乏红曲
像高世章丶锺志荣这些老练的音乐剧作曲家,在香港,真是「五只手指」可以概括,许多所谓「作曲家」,只是业馀的丶有些专做K歌丶有些音乐造诣未到班。我看过一些音乐剧,歌曲像火锅的酱汁,什麽味道混在一起:百老汇式丶Cantopop丶内地民族风丶rap丶小调丶山歌丶西洋情歌丶电子音乐,形形式式,缺乏artistic coherence(艺术连贯),如何上「大枱」呢?自己都不喜欢的音乐,如何叫「金主」投资呢?
等到有一天我对「musical」够死心,我就会放手。目前,我在想:如果年青的何非凡和芳艳芬丶任剑辉和白雪仙丶胡枫和萧芳芳丶张学友和林忆莲丶张国荣和梅艳芳,亮丽地重现眼前,肯演音乐剧,我会把性命和财产,交给「大押」店的二叔公,筹钱做音乐剧。
在此,感谢岑伟宗鼓励我劏开了内心一条腌放了三十多年的咸鱼。回忆,虽然有盐,也有甜的。
「半饼」果腹,是香港艺术市场发展的杀猪刀。
吾,死心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