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在香港相當普遍,而且種類繁多,最普遍的嚴重痛症包括頭痛、關節痛、腰背痛。對長者而言,常見的痛症則包括胃痛、心絞痛、痛風等。痛可分類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痛楚主要是由創傷或疾病引致,通常在治療後,痛楚就會消失;至於慢性痛楚,一般會持續三至六個月,甚至更長,成因有可能跟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有關。
長期痛症對個人的影響很廣泛。一般而言,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會因痛症而受影響。受痛症困擾的人,情緒及睡眠也會受到影響,生活質素因而受損。此外,他們的自信亦會因痛症而受影響,嚴重的話,更有可能患上焦慮或抑鬱。 不少長者可能會認為,痛是可以忍的,不須處理。但其實勉強忍痛會令行動受限制,及引致不必要的併發症。事實上,急性疼痛如能及時處理,是可以避免成為慢性疼痛的。處理慢性痛症,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患者接受疼痛存在的事實,並計劃治療。之後就是讓醫護人員評估疼痛情況,包括患者的活動能力、工作、情緒、家庭及社交影響。最後,是要令患者找到人生目標,令他們重拾生活及工作的鬥志。 |
常見之痛症及紓緩方法
頭痛是一種病徵,而非一種疾病。頭痛的出現,有可能跟抑鬱有關。另一方面,長者亦可因為經常服用多種藥物而引致頭痛。再者,長者新陳代謝比較慢,所以他們在選擇止痛藥時必須小心,而且應由低劑量開始服用。 若然遇上慢性頭痛(即頭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日),就必須盡快接受診斷。另外,當頭痛與以下情況同時出現,亦須及早求醫:近期曾有頭部受傷、嘔吐、發燒、視力模糊、神智不清、高血壓。 預防/紓緩頭痛方法:
|
胃痛之所以出現,通常是由於潰瘍或胃酸倒流。 潰瘍通常是指胃部及十二指腸損傷。成因包括:吸煙、酗酒、經常吃剌激胃部的食物、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藥物引致(如阿士匹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醫生會透過胃窺鏡或鋇餐造影,來診斷患者的情況。至於治療方法,要視乎情況而定,譬如服用抗胃酸藥,以至做手術,都可以是治療潰瘍的方法。 胃酸倒流是指接食道和胃部的肌肉經常鬆弛,令胃酸倒流入食道的情況。就病徵而言,患者會有胸口灼痛的感覺,這是由於胃酸倒流導致食道潰瘍所引至。尤其是在午夜或躺着時,患者會更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及火燒心的感覺。另一方面,牙齒的琺瑯質及象牙質,會因長期受到倒流的胃酸侵害。繼而,患者會有牙齒敏感的症狀,而且牙齒表面會被侵蝕形成多個凹坑,使它們變得薄弱而易於崩裂。其中一個治療方法,是用藥物「質子泵抑制劑」來抑制胃酸分泌,患者須持續服用此藥直至病徵減退為止。
無疑,胃痛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可謂息息相關,所以飲食定時定量,與及營養均衡,皆有助防止胃痛形成。以下為一些用膳的貼士:
|
當人的年紀有所增長,脂肪會隨年月的增長積聚在血管內,使動脈漸漸失去彈性,變得硬和厚。與此同時,動脈的管腔亦會變窄,影響身體各部分的正常血液供應。若冠狀的動脈續漸變窄,便不能為身體各部份提供充足的血液、氧氣及營養。於是,在進行體力勞動時,心絞痛的徵狀便會浮現出來。 心絞痛的症候,主要是胸口感到有壓力或重量,這通常會伴隨著鬱悶、呼吸不順暢、氣促。嚴重的話,痛症可伸延至頸或肩膊、手臂。心絞痛通常持續數分鐘,休息後就會消失。 若果我們遇上下列的情況,就很可能是心絞痛的高危一族: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精神緊張、壓力,以及遺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