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我們的記性自然比以往遜色,不過是否每個人年紀大都會患上認知障礙症呢?其實並非如此,認知障礙症是一種腦部疾病,隨著腦部出現萎縮,腦功能逐漸衰退。患者不但越來越健忘,在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方面也會出現問題,甚至在性格及行為上亦會有改變。所以,及早檢測,尋求適當的治療可有助延緩腦部退化速度。
以下是認知障礙症的5種類型:
阿爾茲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爾茲海默氏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所有病例之 50% 至 75% 。這種退化性疾病的成因未明,現時並沒有根治方法,而患者的衰退是漸進式的。隨著腦細胞出現病變,異常物質會在體內產生,形成「斑塊」,並擾亂大腦內的信息,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接。腦細胞的死亡導致某些機能或能力喪失,從而出現的問題包括記憶力衰退、用較長時間完成慣常工作、說話失去重點及重複說話等,當病情持續惡化到末期時,患者可能長期臥床,需要特別的護理。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這是因連串的腦中風或血管疾病,導致積聚性腦部損壞所致。患者的衰退大多是梯級式,即患者每中風一次,他們的腦部功能便會再退化。混合性認知障礙症是最常見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成因為多次中風或腦血流量的減少所致。多次中風有可能損壞腦內一些負責控制特定功能的部份,如果負責決策思考的部份受損,認知障礙症的病徵便有可能出現。到目前為止,患者出現的腦血管循環問題只能用藥物控制。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在認知障礙症中佔少於 10% 。患者腦部所受影響的部份主要為額葉腦和顳葉腦。患者多在 40 歲至 60 多歲開始發病。在個性上、行為上 ( 多為缺乏抑制能力 ) 和言語上的退化,會比記憶力衰退更早被發現及比較嚴重。此病的成因至今仍未明,但有少數的病例是由家族遺傳而引起的。
亨廷頓舞蹈症 (Huntington’s Disease)
亨廷頓舞蹈症是經由遺傳引致。患者的腦部功能退化以致思考力及身體受到影響,發病年齡多為 30 歲至 50 歲。他們的特點為智力退化及手腳和面上的肌肉會不規則、不由自主地抽動。患者多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如個性上的改變、記憶受干擾、言語表達含糊不清、判斷力減弱及心理問題等。
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隨者病症進入不同階段,患者的病徵亦有所不同:
早期
-
失去短期記憶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判斷力減退
-
學習新事物及跟從複雜指令感困難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中期
-
混淆遠期記憶及現實情
-
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後期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
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預防方法:
-
避免患上腦血管病,預防及控制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
-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
選擇低糖、低鹽、低油、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的食物,並保持均衡飲食
-
恆常運動
-
避免吸煙及酗酒
-
保持精彩的生活
-
擴闊社交生活,多與人接觸,多與家人、朋友分享
-
培養健康的嗜好及個人興趣,令腦部有更多刺激
-
及早檢查及尋求協助
-
保持心境開朗,並持有欣賞、感恩的生活態度
-
多動腦筋,勇於接受新事物
-
勤做健腦八式,預防大腦衰退
處理患者情緒及行為問題
約九成阿爾茲海默氏症的患者會出現行為問題,這些「 非功能性的行為」分心理及非心理性兩種。前者包括抑鬱、憂慮、妄想、幻覺;後者有攻擊、激動、失眠、驚叫及遊走等。導致行為問題的原因包括:
-
患者之能力難以應付面前的任務/工作,因而構成壓力;
-
在錯誤詮釋訊息時感到沮喪;
-
其他潛在的疾病。
這些行為可能會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出現,令患者及照顧者均感到憂慮。不過,如能找出導致這些行為的成因(如記錄每次出現的情況、之前發生的事情及行為出現的時間等),照顧者或會找到預防或解決的方法。請緊記一點,每位患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同一種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情緒問題
-
減低環境對患者的壓力
-
給予一個安靜、無壓力的環境,及一些患者熟悉的指令可以避免他們出現行為問題:
-
慢慢地及安靜地接近患者,盡量避免將照顧者的壓力、恐懼施加在患者身上
-
要明白患者未必認得每一個人,與他們接觸時,嘗試告知你的姓名及與他們的關係
-
保持眼神接觸及適當的身體接觸,並以患者熟悉的名字稱呼他們
-
調整環境
-
留意在什麼情況下會導致行為問題的發生並盡量避免,照顧者可用「日誌方式」記錄及幫助監察
-
盡量善用環境去處理行為問題,如當患者想四處走動時,安排他們在安全的地方散步
-
建立一個有系統、舒適、個人化及患者容易掌握的環境
-
盡量簡化環境佈置,用鮮明的顏色
-
避免使患者的生活環境有大轉變(如搬屋),因可能會令行為問題惡化
-
分散注意力
-
當患者情緒不穩時,首先給予安慰,然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以緩和情緒,並對患者作出的改變及合作行為加以讚賞
-
在安全環境下,可暫不理會他們的憤怒情緒,並離開一會或由其他人介入
-
讓他們做喜歡的活動,與他們談喜歡的話題。過程中,加以讚美和鼓勵
-
溫馨提示
-
不要和患者爭吵,尤其是當他們沮喪或不安時,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能力保持理性
-
保持冷靜,克制消極情緒
行為問題
-
激動行為的成因
-
防衛性的行為:當患者身處一個需要別人幫助的環境或其獨立性及私隱被侵犯時,如洗澡及如廁,他們會感到受侮辱及沮喪,因而有忿怒的反應
-
能力不及:當他們未能處理或完成某些工作,便產生挫敗感
-
對正在發生的事感到誤會及為難:他們會因為不能夠找出物件或不願意去承認他們忘記物品的位置,而指責別人偷了他的物品
-
恐懼:如不能認出身處的地方或共處的其他人,他們會感到驚恐。他們會說服自己正處身於某些地方(如在朋友的家中)或可能會認為身邊的是陌生人。另外,突然的聲響或有人從後接近都會導致患者出現敵對的反應
-
當有一些與日常生活不同的事發生,如有很多人來探訪、有令人煩擾的聲音或活動,都會令他們覺得不能適應及不懂處理
-
患者感到無聊、煩惱、慌張,或有疾病與疼痛時,尤其是當他們不能以言語與別人溝通時,可能會以憤怒、攻擊或激動的方式表達出來
-
當他們的行為被阻止時,可能會覺得慌張、憤怒
-
處理激動行為
-
有時患者可能變得比較侵略性,他們亦可能會說出傷害人的說話,這時應保持冷靜,不要表達驚恐,嘗試明白雖然攻擊是衝著你而來,但不是刻意的人身攻擊
-
在患者心情好的時候,安排他參與一些有建設性及符合他能力的活動,並留意其情緒變化,作為預防的措施
-
因應患者的能力而給予活動,不要寄予太高期望。若患者因未能完成工作而焦急暴躁,照顧者可調較活動的難度,並加以鼓勵
-
讓他們獨立完成一些自己也能完成的事,即使需要用較長的時候,這是對他們獨立完成工作的鼓勵
-
一同享用茶點或給他喜愛的小食,可幫助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時,照顧者本身可能是刺激患者情緒的原因,這時,照顧者可暫時離開直至他們冷靜下來
-
患者的脾氣有可能是因為炎症或不適而引起,如懷疑患者生病或感到痛楚,應該向醫生諮詢
-
如激動的行為頻密出現,應向醫生查詢,在這情況下,可能需要藥物控制,並要小心觀察
-
預防患者遊走
-
可於大門安裝一個門內外均需鎖匙開啟的鎖,照顧者要緊記攜帶鎖匙
-
將門鎖安裝在患者想不到的地方
-
在大門安裝門鈴或感應器,當大門開啟時會發出聲響,讓照顧者知道患者外出
-
確保花園或露台設計安全,使它成為患者走動的「安全地帶」
-
讓鄰居、大廈管理員知道他們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若患者獨自外出時,請他們通知其家人
-
處理夜間遊走的患者
-
提供寧靜及有助睡眠的環境
-
增加患者日間的活動,使他們在就寢時間累而產生睡意
-
讓患者在就寢前喝一杯暖鮮奶或聽一些柔和的音樂。讓他們易入睡
-
如果患者在晚上醒來,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以及身處何地,例如可在睡房裡放一些患者熟悉的物件及裝設夜明燈,使房間有適量光線,減低患者的恐懼
促進與患者溝通的貼士
-
說話時要保持聲線輕柔,但需確保患者接收清楚
-
對話、字句並非唯一的溝通方法,應多著重其他非語言的溝通方法,如身體接觸、說話語氣;當患者不能明白時,照顧者可用身體語言來輔助患者表達或理解
-
要細心聆聽及學習體會患者的情緒和感受
-
說話速度要慢,句子要短而精簡,每次只觸及一個範疇,可以談及一些患者容易記得的特別事情,或者是一些每天都遇上的事,例如日期、天氣等
-
避免受到噪音(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滋擾
-
有需要時,替患者配備合適的眼鏡、助聽器等輔助工具
-
與患者對話時,不要經常轉換環境,這樣有助加強患者對你的信任
-
讓患者有足夠時間去理解說話及作出回應
-
嘗試用不同的字眼去表達想講的說話
-
從對話中令患者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周遭發生的事、自己的身份等,這樣可提升他們的安全感
-
多用患者熟識的名字,例如說:「你的兒子,小明」,而不是說:「你的兒子」
-
說話時著重感情的流露而不是對話的內容
-
面對患者重複地問同一個問題,要有技巧地回答,不要作不耐煩的回應,如「你已問了很多次」等,照顧者應耐心地重複回答,或用其他提示,如把答案寫在紙上,放在患者眼前
相關網頁及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