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發生一些不幸事件,再次引起大眾對精神復康人士的關注。每當提及「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被視作「危險人物」,然而其實絕大部份精神復康人士皆沒有暴力行為。如能對精神復康人士的情況有正確認識,才能破解人們對這群組的迷思。而作為患者家屬或朋友,日常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及鼓勵其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呢?
精神疾病患者是 「患者」而不是「壞人」。生病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事實上他們也很無助,很需要大家幫忙,所以我們不該排斥他。而如果我們了解他的症狀,預先有應對方法,那麼我們就不會感到恐懼,更不必去歧視他。除了不排斥、不恐懼、不歧視,還要加上永遠不放棄。因為它是一個病,是一個可以醫治、改善的疾病。
現今的精神科藥物比起過去,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對病情較嚴重的家人來說,久病伴隨著失業與失意,最怕喪失自信而暴躁失序。不過仍然有許多久病的重大精神病患者,終於能夠康復乃至痊癒的例子。家屬可以期待更好的藥物和社區復健治療。精神疾病只要社會不吝惜給予資源加以幫助,患者永遠有變得更健康的希望。
相關服務:
-
社會福利署https://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rehab/sub_listofserv/id_supportcom/id_iccmw/
-
新生精神康復會https://www.nlpra.org.hk/tc/our_services/community%20support%20services
對於多數的患者來說,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要家人更多的愛心、信心和耐心來幫助和鼓勵他們持續接受專業治療。
-
了解可以使用的社會資源,鼓勵患者參與各項精神復健活動、與醫療 人員保持聯繫,正確地接受藥物及相關治療。
-
了解精神疾病之症狀及行為表現,不予批評,以溫和語氣與其溝通, 不隨意附和其症狀,避免爭辯之言詞,以免誤解產生衝突。
-
了解患者對疾病症狀之感受,以友善、接納的態度,包容、傾聽與支持。
-
當患者出現視聽幻覺等症狀時,可教導患者藉由看電視、聽音樂、散 步或找人談談等方式,以轉移注意力及緩解情緒。
-
當患者出現暴力行為時,應儘快離開危險環境,並保持適當之安全距離,請求其他家人及緊急醫療資源協助。
-
瞭解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治療。 如果可以並且得到患者同意(試著說服他或她同意),陪同她/他一起去覆診,以瞭解更多資訊,並直接與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溝通,當然要征得患者的同意。 有時,即使未經患者同意(“在背後”),也可能有必要運用您的判斷,與工作人員溝通對近期病情惡化、患者未按處方服藥或患者未告知醫護人員的問題等嚴重擔憂。 醫護人員歡迎並讚賞這種交流。
-
加入每個醫院和服務機構為親屬設立的各種支援小組,分享應對和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方法。精神病有許多不同的診斷,每種診斷的嚴重程度也不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與其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打交道”取決於疾病的類型以及疾病對他們的影響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過度概括,以免落入那些持有污名化精神疾病觀點的人相同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