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項
緊急服務 最新情報 長者優惠
每年我們都過著大大小小的中、西方傳統節日,不論是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萬聖節、聖誕節等,都擁有其獨有的習俗。縱使不少人跟隨這些傳統習俗「應節」一番,但對習俗背後的含意及來源卻不甚認識。接下來,將會與大家分享一些傳統節慶習俗背後的小故事。

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此節日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榜樣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起源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更多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蝦蟹吃飽了,牠們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傳統習俗


來源:https://www.chinahighlights.com/festivals/dragon-boat-festival.htm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前,要請龍、祭神,划龍船時,還要唱歌助興。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來包粽子。粽子的花色和品種有很多,從餡料看,有棗、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非常流行。
 
掛艾草與菖蒲
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來驅病、防蚊、辟邪。


情人節

 
起源
 
關於西方情人節的起源,據學者指出是源於古羅馬時期。傳統上,2月13日至15日這段時間是古羅馬人的牧神節,男性會割下作為祭品的山羊和狗的毛皮,並以獸皮鞭打女性以示愛意。
 
於牧神節期間,有一項抽籤儀式,由年輕男性從罐子裡抽出女性的名字,兩人在牧神節期間成為一對情侶,若情投意合的話,牧神節結束後也會繼續在一起,甚至結婚。更多


情人節的名字Valentine’s Day,亦可能源自古羅馬。在西元三世紀時,古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分別於不同年的2月14日,處死2位名為瓦倫坦(Valentine)的男子,羅馬教會則稱頌這兩位殉道者,把這天定名為St. Valentine's Day。後來St. Valentine's Day和牧神節加以結合,演變成有愛情色彩的節日。大文豪例如喬叟和莎士比亞在作品中把這個節日浪漫化,讓情人節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愈來愈受歡迎,甚至飄洋過海,逐漸演變成為今日人們熟知的「情人節」。

 
傳統習俗

 
送花
說到情人節,一定離不開玫瑰花。原來,情人節與玫瑰花的關聯,要追溯到1700年代瑞典的查爾斯二世把波斯人的「花語」帶回歐洲。據說玫瑰是羅馬愛神維納斯最喜愛的花,因此也成為情人節的代表。到今天,每逢情人節,男士都會在當天向心儀的女性贈上美麗的鮮花,表達心意。
 
聚餐
在情人節,男女朋友或夫妻都會在這一天過「二人世界」,不論是在餐廳享用精心安排的「燭光晚餐」,或在家中享用一頓平凡溫馨的晚餐,都是情人節不可或缺的一環。
 
送禮物
除了送花以外,情人節亦是情人之間互表愛意的日子。無論男女雙方,都可以在這一天,考慮對方的喜好,為對方送上心意禮物,可以是香水、手製小禮物、卡片等等。有不少人會在這一天贈送朱古力,可以是市售的或者手製的,寓意甜甜蜜蜜、幸福的愛情。


參考資料:
情人節的由來
西洋情人節的由來
 
 
農曆新年


傳說和起源:

農曆新年是指年初一,即農曆的元旦。農曆新年有春節、歲首、正旦、新春的別稱。對於春節起源,其實有各種說法,而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和「年」有關的傳說。更多

「 年 」是什麼呢?「年」是一種野獸,稱為年獸,每逢過年,就會外出搗亂和覓食人類。當時不少的村莊,因為年獸遭遇滅頂之災。在機緣巧合之下,大家發現年獸畏懼紅色、火光、巨響,於是就衍生出 貼對聯、放鞭炮(放炮仗)、紅包 (利是)、穿著紅色衣物等,以驅趕、阻嚇年獸。正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新年傳統習俗 。

 
傳統習俗
 
大掃除:大掃除又叫「掃塵」,有掃走一切晦氣之意。這個習俗從唐朝開始盛行。各家各戶在過年前均會大掃除清洗傢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務求令家中窗明几淨,迎接新年。
 
貼福字: 貼福字一般是倒著貼,「 倒福 」和「 到福 」諧音,象征福氣到了。不過亦有人認為倒著貼象征把福氣倒走,會正貼福字。
 
行花市 : 行年花市買年花 ,可以說是經典 香港新年活動 之一。香港的熱門的大型新年花市 地點有維多利亞公園、旺角花墟、深水埗長沙灣遊樂場、黃大仙摩士公園等等……
 
買年花 : 在買年花的時候,大家一般會重視當中的「意頭」 ,希望可以在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常見的年花有 桃花、菊花、牡丹、梅花、蘭花、建蘭、水仙花 、銀柳、桔等。
 
穿新衣:去舊迎新,新年穿新衣寓意新的開始。在顏色上,主要是以紅色為主。
 
拜年:拜年時,雙方見面要先說祝賀的說話,然後已婚人士向未婚人士派利是。

 

派利是 :又稱 紅包、利市。利是通常是由已婚人士給予未婚的年輕人士。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派利是 !華人社會講究 利是金額 ,必須為 雙數 ,並且會避免和 「 4 」有關的金額,因為數字「 4 」和「 死 」諧音。當中「 8 」和「 發 」諧音,寓意發達、發財,不少人 封利是 時,會取和 「 8 」有關的金額。什麼時候才會封奇數金額?只有在喪葬封 帛金 才會出現。
 
舞龍舞獅:農曆新年期間,特別是商戶或者屋邨會安排舞龍、舞獅,祈求辟除邪氣、帶來好運。 了解更多習俗……

傳統禁忌
 
初一
這天忌掃地、洗衣服,就連洗頭和洗澡也應避免,因為上述行為被視作把財運掃掉,將福氣沖走!另外要注意別在這天打破碗碟和瓷器等物品,因為中國人大多認為打破東西會破財破運……了解更多禁忌……


聖誕節


 
起源   

「聖誕節」的英文寫法Christmas是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組合。Christ是希臘文 Χριστός 的音譯,意思是受膏者。更多


「受膏」是把橄欖油或用香肉桂、菖蒲、橄欖油等混成的「聖膏油」,抹在人或物件上,使之為聖歸屬於神。在新約聖經中,「受膏者」就是指耶穌基督。mas則來自拉丁文missa,意指解散,彌撒結束了,教徒可以解散,後來引申為教會的感恩聚會。Christmas可以縮寫為 Xmas,是因為X是希臘文Χριστός的首個字母。

中文採用「聖誕節」這名稱,是因為民間把神仙的誕辰都稱為聖誕,而耶穌是西方的聖人,所以就稱為「聖誕節」。80年代,台灣政府認為在中華文化中的聖人應指孔子、孟子,曾將「聖誕節」改稱為「耶誕節」,這名稱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傳說

聖誕老人是誰?



一般認為聖誕老人源自基督教的紅衣主教聖尼古拉(St. Nicholas)。四世紀時,聖尼古拉在美雅(即現在的土耳其)傳教,他以善行著稱,最著名的一次是他以金子援助三個貧窮的姐妹,避免她們淪為奴隸或落入煙花之地。更多


聖尼古拉在歐洲的聲望日重,被人們視為兒童和水手的保護者。即使在宗教改革之後,很多國家不再崇拜聖徒,但聖尼古拉的聲譽不損,特別在荷蘭,當地人稱聖尼古拉為 Sinter Klaas,更將每年十二月六日定為聖尼古拉節:穿着傳統主教長袍的聖尼古拉會騎着馬,帶着助手黑彼得,在車隊、銅管樂隊的簇擁下進行一場盛大的遊行。小孩把鞋子放在窗戶、壁爐旁等地方,希望聖尼古拉經過時,會放進巧克力硬幣、糖果等禮物。據説助手黑彼得負責記錄孩子過去一年的行為,行為好的,便會得到禮物;不好的,便會被黑彼得裝在麻袋裏,帶回西班牙學習行為一年。

這些慶祝活動在17世紀時傳到被荷蘭佔領的紐約,而 Sinter Klaas音譯成英文後,就是Santa claus---這個現代聖誕老人的名稱。

而傳説中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歷來對此爭論不休。1995年,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給聖誕老人的節日賀卡寄去了芬蘭北部、位於北極圈上的羅瓦涅米,至此那裏就成了聖誕老人的家。聖誕老人村裏天天都是聖誕節,人們可以和聖誕老人合照,冬季時更可以坐着馴鹿拉的雪橇遊走雪白的森林。  


傳統習俗
 
聖誕除了吃火雞、布丁,還會吃薑餅。薑在古代歐洲是昂貴的香料,只有貴族才買得起。相傳16世紀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感謝客人的到訪,就命厨師將薑餅製作成客人的模樣。更多


後來薑逐漸平民化,民間也烤起了薑餅人,成為了聖誕節的經典食物。 報佳音這習俗源自天使向伯利恆的牧羊人報告耶穌誕生的喜訊。後來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耶穌降世的消息,教會的聖詩班或信徒便仿效天使,挨家挨戶地唱起聖誕頌歌。 跟其他國家不同,挪威人認為巫婆和魔鬼會在平安夜出沒,所以這天必須把巫婆的魔法工具---掃把藏好,避免巫婆來打擾自己,帶來厄運。


拆禮物日



拆禮物日是在聖誕節之後一天,12月26日。拆禮物日的英文名稱是boxing day,但跟拳擊運動無關,而是在過去,貴族會送聖誕小禮物、錢、聖誕晚餐的剩菜放進箱子給僕人,教會也會把用箱子收集來的捐款,在這一天打開分發給窮人。這些施捨的做法已不復存在,但名稱卻保留了下來。香港人會在這天拆聖誕禮物,但在英國等國家,人們最熱門的活動是觀看足球賽事、購物等。

冬至

 
起源   

冬至也稱「冬節」。冬至的「至」是「極」的意思,「冬至」是說寒冷陰森的天氣達到了極點,通常過了這天,陽氣初萌,白天時間便會逐漸增長,所謂「冬至陽生」,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將開始,古時民間在這天要對父母尊長拜節,它還是許多契約簽訂和履行的日子。 更多


民間歷來也很重視冬至。外出謀生的人,千方百計要在冬至之前趕回家與家人團聚,表示年終有歸宿。閩台有俗諺云:「冬至大過年,唔(「不」之意)返無祖宗」。用一句文學家說過的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冬至是春節的前奏和序幕。 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陰消陽長的轉捩點,以科學角度來說,冬至當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在北半球的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天的白日短暫,夜晚漫長;冬至過後,日照逐漸北移,白天漸長,黑夜逐短,這就是古人所稱的「 冬至一陽生」。

說到傳統節日,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查閱農曆,不過你有發現每年的冬至日期通常都在國曆12月21日或22日嗎?其實,不止冬至,所有二十四節氣都是以「陽曆」來訂,因為古人也是根據中午太陽的位置,觀察仰角高定不同來訂定節氣,而由於地軸傾斜關係,所以陽曆的節氣日期會有1至2天的變動。


傳統習俗
 


吃湯圓

冬至在周朝時已有專門的國家祀典,在《周禮.春官》有提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後在漢代冬至成為通行節日,且衍生越來越多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冬至最有名的習俗就是「吃湯圓」或「吃麻糬」等常見的冬至食物,在吃傳統小湯圓時,常會將部分湯圓染成紅色,形成紅白相間的畫面,象徵「陰陽交泰」。
 
吃餃子和餛飩

有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北方人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食有營養的食品補充熱量。因此有冬至日有食餃子和餛飩的習俗: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
 
 

祭拜祖先
 
在冬至這天,一般家庭會祭祀神明與祖先,有些家庭習慣會再祭祀地基主,以下簡單介紹神明、祖先的祭拜方式: 更多

 

  • 時間:冬至一早清晨或是特定吉時。
  • 地點:神明廳前擺放供桌。
  • 供品:神明準備水三杯、湯圓三碗;祖先準備水三杯、湯圓三碗。
  • 金紙:神明準備壽金、福金、刈金(四方金)、補運金;祖先準備刈金(四方金)、大銀、小銀。

感恩節

 
起源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的節日,主要表達感恩之意,是加拿大、美國等歐美國家的法定節日。 關於感恩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更多


在美國,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西元17世紀時,英國人乘船遠渡重洋抵達美州大陸後,得到當地的印第安人的協助,在新大陸上落地生根,由此衍生出感恩節,以表達對上帝和印第安人的感恩之情。 在加拿大,感恩節的起源則是來自於一個名叫Martin Frobisher的探險家,於16世紀由英國出航,中途歷經艱辛,最終順利抵達加拿大;因此有說加拿大的感恩節起源較美國早的說法。 現時,加拿大的感恩節定於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美國的感恩節則定於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
 


傳統習俗
  
家庭聚餐

在感恩節裡,為了表達感恩的意義,一家人都會齊聚在一起享受豐盛的晚餐。晚餐的菜式多以傳統菜式為主,主菜是預先準備好的火雞,配菜則有薯蓉、番薯、果醬、粟米、蔬菜、南瓜派等。
 
購物日

在美加等國家,感恩節是假日,而每年感恩節翌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五」,一些著名的大型連鎖百貨公司,商店都會以減價作招徠促銷商品,所以在感恩節期間,購物逐漸演變成一項「現代化」的習俗。
 
 

遊行和運動
 
在感恩節當日,美國全國各地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例如在紐約市,就有著名的美斯百貨感恩節遊行。其他城市或鄉鎮地區都有大大小小的遊行、表演和體育比賽,讓民眾在感恩節一同感受愉快的節日氣氛。



參考資料:
感恩節 (維基百科)
感恩節 (Twsnap)
Thanksgiving Day (Britannica)
 

萬聖節

 
起源   

關於萬聖節的起源說法不一,萬聖節的日期是在十一月一日,但是大部分的人慶祝的是10月31日萬聖夜。多數認為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Celt)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可能為夏末節),凱爾特人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稱其為「死人之日」或「鬼節」。 更多


相傳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在世間遊走,拜訪親友,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在村中遊走。如此一來,形成萬聖節活動的起源。
 


傳統習俗
  
玩「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

「不給糖就搗蛋」是萬聖夜的主要活動之一,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區。更多

小孩裝扮成各種鬼怪,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的話就搗蛋!」),主人家(可能同樣穿着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有些人更會給些許零錢。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數以袋計,整袋整袋地搬回家。
 


鬼怪裝扮

傳統的萬聖夜裝飾包括殭屍、鬼魂、女巫、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是蓋着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白床單來扮鬼。更多  


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得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更加多元的變裝打扮,如扮成影視明星或公眾人物,例如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喬治·布殊和約翰·克里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


 
雕刻南瓜燈(傑克燈籠)
 
南瓜燈(Jack-O'-Lantern 或者Jack-of-tLhe-antern,前者比較普遍,是後者的一種縮寫方式)是慶祝萬聖節的標誌物。關於南瓜燈英文名字“Jack-O'-Lantern”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其中最廣為流傳的説法來源於18世紀的一個愛爾蘭民間傳説…… 更多


傳説有一個名叫傑克(在17世紀的英國,人們通常會將不知其名的某個男的統稱為“傑克”)的人非常吝嗇,並且有着惡作劇及嗜酒的習性,因為曾經惡作劇了魔鬼兩次,所以當傑克死了後發現,他自己既進不了天堂,又進不了地獄,只能永久徘徊於這兩者之間。魔鬼出於憐憫,便給了傑克一點點煤,傑克用魔鬼給他的一點點煤炭點燃了蘿蔔燈(南瓜燈起初是用蘿蔔雕刻居多),他只能提着他的蘿蔔燈籠永久四處遊蕩。現今人們通常為了在萬聖節前夜嚇走那些四處遊蕩的遊魂,便用蘿蔔、甜菜或馬鈴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來代表提着燈籠的傑克,這就是南瓜燈的由來。



重陽節


 
起源   
 
重陽節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廣傳的說法…更多


相傳東漢時期有一位叫桓景的人聽從仙人的囑咐,在農曆九月初九攜帶家眷登山避瘟疫,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以防瘟疫。結果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和他的家人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於重陽之日,效法登高之舉,飲菊酒,佩茱萸,因而成為習俗。


傳統習俗

敬老、祭拜先人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取諧音「九九」為「久久」,寓意長壽之意,所以有重九祭祖,敬老崇孝之傳統,故又稱敬老節,並藉此發揚敬老重孝的傳統 … 更多


重陽是清明以外另一個拜祭先人的日子。許多家庭一家老少於重陽節當天,都會攜同祭品前往掃墓和祭拜先人,以表孝心和敬意。古人於重陽節時頭插茱萸枝、佩茱萸囊,或將茱萸製成香袋佩帶,然後登高遊玩,茱萸因此被稱為「辟邪翁」。而用艾葉水洗澡,亦象徵除去身上的凶邪;雖然這兩項習俗現時日漸息微,不過仍有部份地區維持這些習俗。




祭品

傳統上,拜祭先人時最常帶上的祭品是豬、雞、魚、鴨等,亦有帶上一些漂漂亮亮的水果,如蘋果、橘子等,以表心意 … 更多


帶上食品的主要原因是讓家人在拜祭後,在先人前融融洽洽地吃一頓好的,廣東傳統習俗中,燒豬或燒乳豬更是最常用的祭品,再帶上菊花酒和開放正茂的菊花,與先人一同享用和欣賞。近年為盡量減少因拜祭而遺留癈物或易燃物品,一般家庭傾向跟隨西方人的傳統,只帶上鮮花掃墓。


登高
重陽節正值秋天,於涼爽的季節裡最適合一家人登山郊遊,遊山玩水 …更多


對住在城市中的孝子賢孫來說,由於大部分的先人墳墓都放在指定的墓地,掃墓與遊山玩水多不同時進行,政府亦不鼓勵在郊外遺下火種,引致山火,因此墓地的設計基本山是沿山坡而建,讓孝子們可趁機爬爬梯級,一嘗登高之樂。


中秋節

 
起源   
 
按照農曆的計算,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民間稱為中秋。由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月亮滿月,上古時代便有秋夕祭月的傳統,以月之圓祝願人的團圓、祈盼豐收、幸福。中秋祭月的活動,有說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更多


中秋節後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一家人在這天聚首一堂,一起賞月、吃月餅、玩花燈。這些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習俗

中秋拜月
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傳說中與拜月有關的故事很多… 更多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內容大致是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萬物衰敗,英雄后羿射九日,拯救蒼生,從王母娘娘手中求得一包長生不老的仙藥,一天妻子嫦娥在危急之時吞下仙藥,立時成仙,飛落月亮上,永駐廣寒宮。后羿嫦娥自此夫妻永隔,只能對月望影長相思。百姓們得知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吃月餅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 … 更多


月餅在北宋時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稱為「小餅」和「月團」。後來逐漸與賞月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故有互送月餅的習俗。


月餅另一傳說與朱元璋建立明朝有關…… 更多


元朝末年,統治腐朽,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約中秋舉事,但朝廷搜查得很嚴,傳遞消息不便。於是軍師劉伯溫想出計策,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藏在餅子中,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義軍一齊響應。後來朱元璋奪取天下,適逢中秋佳節,便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訊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時至今天便演變成中秋節贈送月餅給親友,以及吃月餅這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