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狹人稠,本土歷史卻很豐富,加上經過了英政府的管治歲月,中西交融,留下了不少洋房古蹟與歷史色彩濃厚的文化遺跡,再加上近年香港政府不斷推廣活化的歷史建築和保育概念,將這些跨年代的古蹟建築賦予歷史新意義,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香港雖為現代國際都市,然而在城市中仍可找到不少歷史建築及遺蹟,具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及審美價值,是本地文化認同及延續的象徵,無論對在香港生活的市民,又或許對旅客而言,更是多角度了解香港的歷史與人文訊息的窗口。
淺析歷史建築各級別的定義
建築與文物見證着一個城巿的歷史文化變遷,香港政府於 2007年制定一系列措施,將保護歷史建築轉化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中包括制定《古物及古跡條例》,確保古蹟得到嚴格保護與妥善管理,由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歷史建築物分為「法定古蹟」、「一級 / 二級/ 三級 歷史建築」等級別,加以保護及限制任何挖掘、拆卸或改動行為。現時香港已有過百項歷史建築。
活化工作方面,政府發展局於2008年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將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活化再利用,並轉化為具社會、文化或教育價值的場所,以促進歷史保育和社區發展。然而,活化歷史建築作現代化用途同時保留其重要文物價值,必須作頗大程度的改動及加建,令活化歷史建築增添了不少挑戰。因此,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在「活化計劃」中提供一站式技術支援,並在必要時幫助獲選機構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保育設計和跟進事宜。
此外,特區政府亦鼓勵加強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提升香港歷史建築保護的水準,位於中環的大館(古跡及藝術館)更榮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彰顯了香港在歷史建築保護與活化方面的卓越成就與國際影響力。
尋找古蹟文化的變遷
香港的歷史建築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築風格,見證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與文化變遷。例如,香港的唐樓和古老的街市,至今仍保留著戰前時期和戰後的城市風貌。這些古蹟不僅是建築遺產,更是市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記錄了香港的發展歷程,反映了香港與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體現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其中包括景賢裡、虎豹別墅、聖瑪利教堂和聖三一堂等建築物便屬在1920年至1940年間建成的“中西融合建築藝術群”,融入了嶺南建築概念和西方建築方法建成。
總體而言,香港的古蹟歷史不僅展示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多樣性,也體現了其在全球文化中的獨特地位。關於香港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一些推介景點,
👉 可以瀏覽另一篇專題文章《古蹟遊》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