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Lilian:「香港和倫敦的劇場有何分別?」她遲疑:「我沒有在香港工作過,消息也是聽回來的。因為香港地方小,演出也少,是一個『小圈子』,演員不必用agent(代理人);在英國,如果年輕演員沒有agent,最初到那裏找關係?倫敦是全球演出中心,各路英雄都來尋夢想,美國和歐洲來的,還有亞洲、中東、南美背景的,是真正『打生打死』才拼到一個機會。但是當成功後,你便是『世界級』的演員!在香港,演員的英語水平不用達到頂級;但是,在倫敦,如果你的英語或英國文學水平不夠,會很痛苦,舉例來說,你收到一個維多利亞時期的劇本,如果對當時的社會一無所知,便很難達到要求!」
我再問:「英國和香港舞台演員的分別?」Lilian淺笑:「有些人以為外國人的演技比較外揚、使勁,這是錯誤的。演技,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各如其貌;英國演員的表演方法,有含蓄、也有開放,不一而足。我想兩地演員都是被動的,等候某天電話響起,才有工作。在英國多年,我學會go with flow(隨遇而安),我的日記裏,再沒有『timeline』(限期) 這個字。」
我接著問:「時間近嗎?都十年了?」她失笑:「倫敦的劇壇,以白種男人為主導,他們帶有強烈的精英心態,階級觀念裝作不強,實質很強,我不知道要掙扎到那一天,才有成就,還是那句:『我是堅韌不屈的萍蓬,但會go with flow!』」
香港已經不是「穿膠花」的工業年代,可是,仍有一群天真的人,以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這些天天吸食「電子奶嘴」的人,又不見得通過手機,等量齊觀,學懂真正國際視野。香港方方面面其實不太差,只是地方小、生活壓迫、房價瘋癲。可是這些人緣木求魚,以為外國會建設香港社會的未來。西方的政治遊戲永遠離不開三個原則:「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大仁大義,是包裝『我國優先』的藉口」、「別國弱,我國便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