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宣佈預留 10 億元成立「樂齡科技基金」,資助安老院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改善院舍長者的生活質素,減輕院舍人員的照顧壓力。雖說這是幫助安老院舍的措施,但也引起了社會人士及關注安老問題的機構探討科技在這方面的應用。
香港在科技應用的研究與發明上,最少也有三十多年經驗,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屬下的「
賽馬會復康科技中心」更是其中先行者。2017 年 12 月起,學系獲行政長官社會資助計劃推薦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四千七百九十五萬,開展了一個名為「
賽馬會智齡匯」的五年計劃(下稱「計劃」),我們很榮幸能邀得賽馬會智齡匯副總監譚永昌博士接受我們的訪問,介紹計劃緣由。
作為中心的主要人物之一,譚博士及學系內的研發團隊在過去 30 多年,一直努力不懈地研發不同技術,幫助長者及殘疾人士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譬如於 2016 年,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
1 就曾與紡織及製衣學系一同開發了一套名為「iWheelchair」的智能輪椅系統,以結合安全、健康和生理狀況指數的監測、自動警示及環境控制等功能的平板電腦作中央操控平台,供輪椅使用者使用。此外,學系亦致力將技術轉移,透過與供應商合作,將偵測維生指數的技術應用到穿戴式裝置的商品之中,從而達到惠及社會的目標。
隨著人口老化,十多年前,譚博士已開始與沙田醫院醫生合作,研究離床警報裝置,並跟賽馬會耆智園合作進行一些研究項目。這些譚博士累積的研究及合作的人脈,對開展「賽馬會智齡匯」計劃有着莫大的幫助。
為期五年的「賽馬會智齡匯」計劃,會與六個非牟利機構合作,設立智齡科技「示範院舍」。計劃團隊會與院舍的代表緊密聯繫,以了解各院舍及院友的實際需要,並為院舍提供適切的智齡科技產品,如:智能離牀監測系統、電動輪椅護理牀、轉移用品等,以減輕前線護理人員的負擔和壓力。計劃同時亦會安排業界到「示範院舍」進行實地參觀,鼓勵安老服務業界善用智齡科技,以達致能為長者提供優質護老服務的目標。除了照顧院舍的需求,計劃也兼顧居家安老的長者,以認知障礙症患者為例,由於許多患者仍然在家中生活,若家中安裝了適切的智能設備,定能大大提升患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有見及此,計劃亦於理大校園內成立智齡科技「體驗中心」,讓公眾對智齡科技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讓智齡科技融入長者生活。
「賽馬會智齡匯」體驗中心(下稱「中心」)已於 2018 年 10 月開幕,開設體驗中心的目的,是希望各界人士能透過親身接觸及試用產品,藉此拉近科技產品與長者/公眾的距離。譚博士表示體驗中心內展示的產品是計劃團隊從世界各地搜羅所得,既適合香港居住環境,亦切合長者及照顧者的實際需要。此外,計劃團隊亦正積極招募長者義工成為中心的「智齡大使」,以義工形式擔任導賞員,向參觀者示範中心展示的智能產品,希望透過同聲同氣的「老友記」,釋除部分長者對智能產品的疑慮,讓他們了解大部分智能產品均操作簡便,更能便利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興趣人士更可
預約導賞參觀服務。
智能產品多需要資訊科技支援,雖然香港在應用智能產品上比外國發展得較緩慢,但譚博士認為,現代人對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香港長者會普遍接受這些便利生活的產品。譚博士以自己曾參與的「流金頌」長者計劃為例,當時譚博士與專門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學者一起探討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退化情況,並設計了一套模擬超市購物的電腦遊戲給長者試玩,研究團隊發現長者都能理解遊戲的操作,而且回應正面,由此可見,長者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的興趣及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
時代一直進步,當老齡人口不斷增加,應用科技產品來解決老齡化社會面對的問題是大趨勢。香港比歐美、日本遲面對老齡化的問題,樂齡科技的發展及應用都不及他們成熟,但這也許是一個好處,譚博士說,香港要在安老服務上應用科技,可汲取外國的技術和經驗,再加以本地化,這樣可省卻不少研發和試驗的時間。喜見「賽馬會智齡匯」不但從世界各地引入科技產品以推廣善用智齡科技,並有專業的團隊為安老業界提供支援,希望香港的長者和照顧者能好好利用中心,多了解智能產品的好處。
註 1:即「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前身
相關網頁: